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补骨脂
编号:10681916
补骨脂胆汁清除的动力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9年第3期
补骨脂胆汁清除的动力学研究

叶少梅,欧卫平,洪 馨,宓穗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广州510405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9 0 10 3
关键词:补骨脂内酯/药代动力学;胆汁清除 期刊 zyxyylcyl 0 药代动力学研究 fur -->

摘要: 胆汁清除是药物在体内清除的主要途径之一,豚鼠灌服补骨脂水煎剂6次(1次/d),从胆管取胆汁,测定胆汁中结合态和游离态的补骨脂内酯浓度之和,研究其随时间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并求出动力学参数。豚鼠灌服高剂量补骨脂水煎剂的胆汁排泄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提示补骨脂可能有利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5;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83(1999)03-0162-03

体内药物主要从肾和胆汁清除:已有实验证明补骨脂水煎剂能显著降低血清肌酐浓度,从而可加速药物的肾清除[1] 。还有实验证明补骨脂水煎剂能刺激肝细胞内质网的生长[2] ,肝细胞内质网与胆汁的合成有关。本实验研究豚鼠灌服补骨脂水煎剂6次(1次/d),由胆管引流取胆汁,测定胆汁中结合态及游离态的补骨脂内酯;并对6次给药后的1h至7h胆汁中的补骨脂内酯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作动力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雄性豚鼠 体重300±30g,广东省卫生厅医用实验动物场提供。
1.2 试药
补骨脂粉碎成小颗粒,水煎3次,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所需浓度的水煎剂。高剂量组:4.8g/kg(体重),低剂量组:3.0g/kg(体重)。β-葡萄糖醛酸甙酶(SIGMA公司)。
1.3 仪器
UV-260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1.4 分组和给药
豚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6只,每天灌服补骨脂水煎剂1次,连续6d。末次药后,麻醉豚鼠,取卧位,自剑突下沿腹中线开腹作胆管插管术,从胆管插入硬脊膜外麻醉,用细塑料管分别收集给药后1~2h,2~3h,3~4h,4~5h,5~6h及6~7h的胆汁;于-30℃储藏待测定。
1.5 胆汁中补骨脂内酯的测定
1.5.1
结合型补骨脂内酯的测定 取胆汁样品0.5mL,加入pH4.6的硼酸缓冲液0.5mL及1000IU/mL的β-葡萄糖醛酸甙酶溶液0.1mL,37℃水浴保温0.5h后,加入20%三氯醋酸,充分摇匀,静置5min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以氯仿抽提,弃去水相,水浴(35℃)氮气流下吹干氯仿。加定量甲醇,旋转混合使充分溶解。测定补骨脂内酯的浓度,再换算成胆汁中的浓度。此为胆汁中结合型的补骨脂内酯。
1.5.2 游离型补骨脂内酯的测定 取胆汁样品0.5mL,从“以氯仿抽提,弃去水相”开始,至“换算成胆汁中的浓度”止,操作与[BF〗1.5.1相同。此为胆汁中游离补骨脂内酯。
1.5.3
胆汁中补骨脂内酯的总浓度 把同一时间间隔内所取胆汁的结合型补骨脂内酯浓度和游离型补骨脂内酯浓度相加,则为该时间间隔内补骨脂内酯的总浓度。
1.5.4
制备补骨脂内酯的标准曲线 以甲醇配制25mg. L-1 补骨脂内酯储备液,向各试管中分别加入0,20,50,100,300,500,700μL的补骨脂内酯储备液,置35℃水浴氮气流吹干;再向各管中分别加入1mL蒸馏水,充分涡旋混合,加入氯仿5mL,旋转混合30s,再振荡10min,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水相,移出氯仿4.0mL,于35℃水浴氮气流吹干,加入1.0mL甲醇,在λ=294nm处测定吸光度;得回归直线方程C=24.781X+0.1648(r=0.9982)。

2 结果

2.1 胆汁中补骨脂内酯的测定
灌服高、低剂量补骨脂水煎剂的豚鼠(6次,1次/d)药后1h开始收集胆汁,至7h(每1h为1个时间段),按上法测定游离态及结合态的补骨脂内酯,并计算各时间段补骨脂内酯的总浓度(游离态和结合态之和)及结合态补骨脂内酯所占总浓度的百分率(表1)。
2.2 豚鼠胆汁中补骨脂内酯的动力学参数
结果见表2。
2.3 豚鼠胆汁中补骨脂内酯的总量及胆汁排出量
结果见表3,表4。

表1 末次药后豚鼠胆汁中补骨脂内酯浓度及结合态的百分率( ±s)

分 组 剂量
g. kg-1
时间段
1~2h 2~3h 3~4h 4~5h 5~6h 6~7h
高剂量组 4.8 总浓度/(mg . L-1 ) 29.5±2.2* 21.9±3.6 16.7±3.3 15.2±4.8 14.6±4.0 12.4±2.0
结合态百分率/% 65.7±7.7 68.2±10.1 73.5±13.9 73.4±19.2 70.7±15.5 71.5±15.8
平均百分率/% 70.50±3.0**
低剂量组 3.0 总浓度/(mg . L-1 )25.7±3.0 20.4±2.8 17.4±2.4 15.5±2.4 15.1±2.0 14.9±2.0
结合态百分率/% 63.3±10.2 57.9±6.4 64.7±15.1 65.9±16.8 58.6±26.5 64.5±17.6
平均百分率/% 62.36±3.2
注: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5,** P<0.01。

表2 豚鼠灌服补骨脂水煎剂6次后胆汁清除补骨脂内酯的动力学参数(±s)

分 组 剂量
g. kg-1
动力学参数
分布速率常数α/h-1 分布半衰期t1/2(α) 清除速率常数β/h-1 清除半衰期t1/2(β)
高剂量组 4.8 1.09±0.29** 0.66±0.19** 0.09±0.02 8.30±2.00
低剂量组 3.0 2.15±0.45 0.33±0.06 0.10±0.03 7.29±2.40
注: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1

表3 豚鼠灌服补骨脂水煎剂6次后胆汁补骨脂内酯总量(±s)

分 组 剂量
g. kg-1
(各时间段胆汁补骨脂内酯总量/(mg. L-1 )
1~2h 2~3h 3~4h 4~5h 5~6h 6~7h
高剂量组 4.8 107.1±14.4*** 62.8±18.7 48.7±12.3 41.8±10.2 38.6±7.2 35.9±10.4
低剂量组 3.0 69.7±4.9 49.5±12.1 41.5±10.5 38.3±11.5 35.2±10.8 36.0±9.5
注: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01。

表4 豚鼠灌服补骨脂水煎剂6次后胆汁排出量(±s)

分 组 N/只 剂量
g. kg-1
各时间段的胆汁排出量mg. L-1
1~2h 2~3h 3~4h 4~5h 5~6h 6~7h 平均胆汁量
高剂量组 6 4.8 3.65±0.54** 2.85±0.46 2.83±0.38 2.62±0.84 2.70±0.47 2.83±0.78 17.48±1.80*
低剂量组 5 3.0 2.70±0.29 2.42±0.48 2.40±0.58 2.46±0.60 2.32±0.61 2.40±0.47 14.70±2.20
注: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从表1可见,豚鼠连续灌服补骨脂水煎剂6次(1次/d),从胆管取胆汁,用β-葡萄糖醛酸甙酶水解胆汁中的结合态补骨脂内酯,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在给药6次后胆汁补骨脂内酯总浓度在1~2h时间段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时间段胆汁补骨脂内酯总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各时间段的结合态补骨脂内酯占补骨脂内酯总量的百分率有差异但没有显著性,而高剂量组的结合态补骨脂内酯占补骨脂内酯的总量高于低剂量组(P<0.01)。β-葡萄糖醛酸甙酶可水解外来物质(药物),在肝脏形成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的结合物。对于药物代谢转化中极性较强、水溶性大的结合型代谢产物来说,胆汁排泄是主要的清除途径。补骨脂内酯在肝脏经历代谢的第Ⅱ相反应,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成为极性较大的水溶性代谢物,易于被清除出体外。
由表2可见,高剂量组补骨脂内酯在胆汁的清除呈现双指数动力学过程,曲线的前半部表现为快处置过程,其速率常数和半衰期与低剂量组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个剂量组的慢处置过程(消除相)的速率常数及半衰期则无显著性差异。
表1中高剂量组胆汁补骨脂内酯浓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在4~5h和5~6h分别有次峰现象,推测补骨脂内酯结合型代谢物随胆汁进入小肠,由肠内菌丛水解,使补骨脂内酯从结合型代谢物中释放出来成为游离态,重新被肠上皮吸收,返回肝脏,再随胆汁排出;提示补骨脂内酯在体内可能存在较明显的肠肝循环过程。表1中低剂量组的胆汁补骨脂内酯浓度随时间同样呈下降趋势,但在双指数曲线的快处置过程,其下降趋势则与高剂量组的陡峭程度不同(α和t1/2(α) 的差异均为P<0.01),且只在5~6h出现次峰。
由表3可见,高剂量组末次药后1~2h胆汁补骨脂内酯总量与低剂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续后的5个时间段内补骨脂内酯总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4可见高剂量组的平均胆汁量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且高剂量组末次药后1~2h的胆汁量高于低剂量组(P<0.01),提示补骨脂水煎剂可能通过刺激肝细胞内质网的生长,促进胆汁的生成,增加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可有利胆的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课题(92B137)

参考文献:

[1]宓穗卿,洪馨,黄天来,等.补骨脂和补骨脂内酯对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及血清肌酐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3):147.
[2]宓穗卿,洪馨,冯美蓉,等.补骨脂水煎剂对大鼠肝脏蛋白和P-450的影响[C].中药新药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262~264.

收稿日期:1998-12-18 ,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补骨脂